close
單親家長/小米


成為單親家庭之後,就會發現許多事情迅速地轉變,甚至有一些是讓自己措手不及、無力自主的。沉重的壓力,累積的情緒,有些心聲非旁人所能理解與體諒,甚至有可能被貼上標籤,致使許多單親家庭選擇躲在人群之後,不敢站在陽光下。




感謝向晴在一路上,扮演陪伴和支持的角色,是單親家庭有力又溫暖的一雙大手。從9月15日至10月20日,向晴為單親家庭舉辦了,「愛的練習簿~親職抒壓成長團體」,活動共四次,帶領的是經驗豐富的魏季李老師,參與的媽媽們非常熱烈出席,而且受益匪淺。

每一次的團體上課方式,都是師生席地而坐,平行交流彼此的觀念和想法。魏老師強調的是,教育孩子的方法因人而異,而家長觀念的建立更勝一切。單親家庭面對的壓力比一般人更多,必然會產生情緒。而情緒沒有好壞之分,只有正、負向之別。

老師提醒大家要能「覺察」自己的情緒,「釋放」「負向」情緒,成為「正向」的力量。懂得處理情緒之後,才容易「看見」別人的需求、給予、感受等,彼此才能建立信任「關係」,所以「情緒」、「看見」、「關係」是密不可分的(見表一)。



孩子會去學習父母的情緒,所以大部分的情緒來自於父母,由此形成「壓力」,產生「行為」。所以照顧好自己的情緒,同時也照顧了整個家庭。

因為角色、立場的不同,親子之間常有許多的衝突。以「父母」為中心,就是「需要」;以「兒童」為中心,則是「想要」。自己與孩子的想要和需要有什麼差異?除了能傾聽孩子的想要,也懂得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,這些就是搖擺在「原則」、「關係」與「愛」較少的情況下,將形成「權威」父母,「原則」很少,卻「愛」意滿滿,則會是「溺愛」。

可以把握「少」而「堅定」的「原則」,相對的是足夠的彈性。越能清楚看到孩子的「需要」,進而建立「影響力」(詳見表二),約莫10歲,孩子自然產「自願心」,親子互動方式是平行的。若是年齡較大的孩子,雖然行為橫式己定型,但可依賴「凝聚力」來改善。



每個人都有「家庭凝聚」的需求,它可以是歸屬感、支持、慰藉…。若是在家庭中有孤單之感,即表示「凝聚力」還需要努力。傳統的「凝聚力」的構築方式是:父對子、母對女。新一代則是夫妻之間,再向下延伸到子女。(若只是夫妻橫向發展「凝聚力」,將是極其脆弱的。)一般人的迷思是:家庭必須由父母和子女組成的,才是所謂的「完整性」。事實上,即使是少了另一半,家中其他成員會遞補這個空位。雖然是單親,自己依然還是有能量給別人的。






所謂「凝聚」,是家庭內人際的互動。良好的「凝聚」,可以創造好的「關係」和「影響力」,大人才會有「輕鬆感」,並無所謂的小孩拖累大人的困擾。這個觀念的建立,對在座的單親家長都是一大震撼。

所以,必須調整的角度是:「如何經營家庭?如何與孩子互動?」不再從缺位的遺憾來思考。「原則」與「彈性」的調整,創造出來的「關係」,形成「凝聚」,這些過程會有撞擊、鬆動、思索、互動…。時時檢視自己的能量,接受目前自己所在的位置。走走停停、跌跌撞撞,走到哪裡,就努力到哪裡吧!
當然,最終要回歸的課題是:怎樣「自處」?



如何習與自己相處,不但喜歡如此,而且能夠自在。學習享受孤獨,找到真正的自在,才能真正放鬆,釋放內在的自己老師提供的方式之一是動手剪貼書報雜誌,選擇最能放鬆的圖片,拼湊出心中自在的樂園。值得一提的是,老師的上課方式多方啟發我們。例如,以黏土雕塑以前和目前自己的面貌,再從別人的成品中,分成小組分享心得,卻未進行團體討論,而得知別人對自己的看法。從此中可以了解的是,允許自己在眾人面前處於模糊地帶,找出自己的價值。或者,以按摩方式放鬆心情,感覺自己的存在。

這是一個全新的體驗,可以在團體中,不同的伙伴身上看到自己,一樣的心情,傷心、恐懼和擔憂。並且發現自己不是孤獨、奇特,只是在人生的歷程中,比別人更加豐富、璀璨而已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sing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