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穀子〈ㄗ‧〉‧穀子〈ㄗˇ〉


小朋友放寒假已經兩個禮拜了,除了開心的大玩特玩、不用上學外,不知道大家開始寫寒假作業了沒有?

已經距離國小很遙遠的大人們,是否記得當年拿著厚厚長長寒假作業本,從國語寫到數學、從書法寫到日記、從畫畫作到剪報,還規定要背唐詩給媽媽聽的日子?

推薦大家一部小小的、 11分鐘的紀錄影片,2005年,高雄縣美濃龍肚國小五、六年級的寒假作業,只有「一包穀子」,是老師為了讓孩子重新體驗農村文化而開始。帶著穀子回家培育、開學後一起插秧,伴隨略顯生硬的孩子客語配音,雖然已經是五年前的影片,現在再看,仍是有那麼點味道!

"90年代台灣積極加入WTO的同時,南方小鎮原本賴以維生的稻米和菸葉卻被視為經濟奇蹟的絆腳石。而一味追求經濟產值和都市化價值的結果,把農村文化徹底貶到邊緣,鄉村的小孩即使生活在農村,看的、聽的、玩的......早就被都市同化,機械化的農作中,即使被稻田包圍,孩子們卻不知道米飯是怎麼來的。因為他們的味蕾也逐漸被西方的速食征服了。人和土地的疏離,眼看著「農村小孩」即將消失。

2005年春天,一群認同農村價值的年輕教師,在這個自古以米倉聞名的庄頭,租了校旁的兩分地,帶著一群「都市化」的小孩脫下鞋子回到久違的稻田,「發現米香、重現米倉」的理想也許高了些,但他們堅守愛護土地的有機耕作方式。重回光榮年代的道路並不好走,赤足踩在水田、汗珠滴入禾苗,鐵定是師生們最驕傲的體驗"--高雄縣龍肚國小[1]。

龍肚國小的《穀子‧穀子》是2006年第二屆台灣國際兒童電視影展「兒童人氣獎」得獎影片,由龍肚國小七位老師與八位學生在「小導演大夢想」計畫[2]中共同完成,影片本身讓人看出孩子在其中感受到的新奇與成果回饋、對家鄉土地人文的重新追溯,但看著上述企劃書裡這段文字,才更驚覺於文化背景脈絡遺失的內涵與心意。

台灣現在哪裡仍算是落後地區?也許在物質介面審視下,很多地方物資普遍缺乏;但從文化認同、價值傳染上而言,每個孩子早就都知道海綿寶寶、麥當勞、變形金剛等,皆同屬社會上很「酷」的那群事,然而種田、鄉下、老人都歸納為很「遜」的一類。

看著影片,心裡幻想著過程背後,孩子怎樣跟阿公阿嬤學習,從傳統倒走插秧田的方式,融會出往前走跨過腳邊插過小苗歪歪扭扭的插秧技術;從阿公阿嬤敲鐵桶、點鞭炮趕麻雀,而孩子討論出用晴天娃娃、徒手撿福壽螺的作法,每一種學習中保留有各自世代的味道與經驗顯現。傳承、創意、變通、轉化、融合,在孩子心裡流轉的、過程經歷的,一定比眼睛看到的更多!更多可以討論的、消化的,就讓每個人自己去咀嚼了罷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2005 年 秋天
我們又撒下了新的種子
不只種在田裡
還種在每一個孩子的心裡

繼《穀子‧穀子》之後,龍肚國小為消滅稻田裡的福壽螺,又養了一群「鴨子」,《鴨子‧鴨子》影片再次由龍肚國小推出,並於2009年入圍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「兒童自製影片」項目。

片頭鴨子被煮來吃了,黃色小鴨鴨毛球變成雪白點綴泥土色,終究卻昇華成熟悉的金黃色酥皮,讓人有點驚嚇;片尾訪問大家對於鴨子命運的想法,安排在最後的孩子口中字字吐出符合我期待的生命共存、伴其終老等打破經濟動物價值的純真,寫到這才驚覺,或許我就是一隻被自以為「現代」價值觀底下驅趕的鴨子吧......


《鴨子‧鴨子》

資料來源:
[1]公共電視小導演大夢想工作坊─龍肚國小師生短片徵選企畫書。
[2]小導演大夢想計畫─為了讓孩子能「近用」影像,公共電視針對有興趣之師生徵件,輔導拍攝各種類型的影片,並提供師資與長期的輔導機制,讓參與者於研習受訓後回到校園,由公視委請專業影像工作者擔任監製,陪同各團隊一同構思、拍攝,直到影片完成。

內文轉載於:兒福聯盟Blog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sing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